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记者谢梦丽报道:“我是农民的孩子,从小在农村长大,我知道水稻对农民的意义。种业是农业中最基础的战略性产业,让农民有好种子种,居民有好米饭吃应是我们种业研究者终其一生所追求的。”在江西农业大学实验室,身着白大褂的贺浩华正带领团队一起做研究。
贺浩华,1964年出生于江西莲花县,现为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38年来,他扎根农业科研一线,用真情和汗水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农业前沿科技,为赣鄱大地的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多年来,其育成水稻新品种40个,获得专利和植物新品种权8项,他的成就对我国两系法杂交水稻和双季超级稻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初见贺浩华,小麦色的皮肤尤其让人印象深刻。深邃的双眸戴着一副眼镜,进入实验室的他一丝不苟,态度严谨;走出实验室,平易近人,和颜悦色。说起自己与农业打交道的经历,更是打开了话匣子。
“我与水稻结缘与我的父亲有很大的关系,是他对我的鼓励,让我坚持下来。”贺浩华说,自己打小就下田种粮食,本想靠读大学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
可是,就像是冥冥中注定好了一样,贺浩华高考后调剂到了江西农业大学。当时的他情绪有些低落。这时,父亲的一封来信,让他重新振作。
“既来之则安之”。看到了父亲信中的这句话,贺浩华开始接受农业这一学科,认认真真学习专业知识,第一次考试(植物学)便取到得了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慢慢地,他爱上了农业。
1983年大学毕业后,在校成绩优异的他获得留校工作的机会。但刚毕业,贺浩华便被派到进贤县南台乡和星子县做技术推广,这一待便是两年。
因对农业方面知识的渴望,1985年,贺浩华考取了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他一刻也未松懈,发现了温度在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中的作用,率先提出了光敏核不育和温敏核不育两种光温作用模式,在两系杂交水稻研究与应用中起到了“拨正航向”的作用。被国家“863”专项计划列为选育实用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技术指导策略,为实用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目标、育种策略和确定选择鉴定的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贺浩华并未因此而停止脚步,他向着水稻育种的更高目标继续前进。1998年,贺浩华带着他的团队开始了双季超级稻新品种选育工作。
“培育优良品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育成一个品种常常需要8到10年的时间,必须要耐得住寂寞。做农业研究,可以帮助农民增收,能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持。”带着这份初心,贺浩华团队倾注心血,不仅在学校的教学基地,每年还要到海南对水稻进行加代繁育。
而那时候去海南,交通可没有现在便捷。“我们每年要去5次左右,去了一般待两个月左右。去一次路上就要耗时两天。”他们常常顶着烈日、光着脚在稻田中一株一株的观察稻穗,乐此不疲地在实验室操作仪器。正是那坚持不懈的付出,终于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他们创新提出了“性状机能协调型”双季稻育种理论体系,为双季超级稻育种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是指导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育种的重要理论之一。以该理论体系为指导,育成淦鑫688、五丰优T025、泰优871等“性状机能协调型”双季超级稻品种,并先后被4 省(区) 23家育种单位和企业采用。淦鑫688是江西省首个超级稻新品种,五丰优T025是2010~2016年间江西省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稻品种;泰优871实现了优质与高产相协调,“超级稻的产量、泰国米的品质”,获得第二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最受喜爱的十大优质稻米”、“全国十大优质籼型超级稻品种”、“江西省首届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开展了双季稻杂种优势利用分子机理研究,丰富了杂交水稻的遗传理论基础。
此外,还发现了萍乡显性核不育系具有高温自交结实特性,探明了其育性是由两对显性核基因Ms-和 Rf-互作控制,提出了显性核不育两系法利用新模式,开创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
“现在,我们的研究目标是在继续保持高产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品质的提升。我们的水稻育种目标是优质、高产、安全、高效。”贺浩华说,江西省的双季稻担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而目前江西的企业现在用我们自己培育的品种达到了80%,这是最令人自豪的事情。
为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把科学技术送到农村、送到农民的手里,帮助农民提高技术水平,贺浩华还编写了“两系法杂交水稻实用技术”、“水稻新品种简介”、“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图”、“水稻高产制种技术模式图”等科普材料。同时,长期深入各市、县进行技术培训,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传授技术、解答疑难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发放科普资料10万余份,培训科技人员和农民6万多人次。
“科技创新无止境,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我将继续努力工作,扎扎实实地为稻农做点实事,使科技成果惠及更多农民群众,为促进双季稻生产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如今,贺浩华朝着新的目标正在大步迈进。
转自:大江网